北宋大相公_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第3/10页)

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还都没有“二心”,给各家兄弟中的有能耐的几位“荣华富贵”防止做大,这是一个好的办法。宋仁宗时代的“重文辱武”其根源不在晚唐到北宋间的“武将乱国”,直接源头就是“澶渊之盟”。因为,“澶渊之盟”使得被北宋朝廷面临“合理性”的质疑。

    什么叫“合理性”?合理性不是合法性、正统与否,后两者都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观念。“合理性”任何时代都管用,也就是你这个朝廷是否完成了“保民、让民众有尊严且幸福地活着”。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儒生堕落”也是一步步的,在宋仁宗时期,儒生掌握了巨大权力,一方面是宋仁宗自由出生于皇家,对民之疾苦、对战争的把握、对朝政的处理等都没有什么经验和能力,因此,必然大放权于儒生;一方面因为宋仁宗时期对儒生的放纵,使得儒生愈发为了自身的统治权力,以“为民”为口实,打压武将。武将存在的价值就是“保疆土、复国土”,在宋辽情形下,武将意图再次北伐、强硬对外,那是肯定的。因此,儒生主要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武将了。

    为此,“重文轻武”在宋仁宗时期变成了“重文辱武”。宋仁宗时期,文臣集团因为“澶渊之盟”后政治发展得到了好处,因此,对收复幽云地区根本不在意。宋仁宗则以“孝”开始巩固自身地位,将“澶渊之盟”后的放弃历史责任行为固定化。

    以“庆历增币”为例,当时的掌权大臣基本上都认为“澶渊之盟”既然签订,就应该遵守。从这时起,北宋统治阶层就彻底放弃了传统故地。至于有人拿宋徽宗时的北伐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