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第2/10页)

成的蹴鞠队伍。可以说,百姓们现在对于士兵的印象就是,心存畏惧,但是内心深处却是不怎么瞧得起这些士兵的。甚至于有钱有地位的一些百姓,还会在心里瞧不上这些士兵。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赵祯重文轻武造成的一个结果,大家都想着科举及第,而不是想着弃笔从戎,大多数百姓都是以入朝为官作为唯一的出路,而不是想着保家卫国加入军营。确实,这和宋代军事制度一直孱弱,而且军功不会获得很多奖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些百姓们自然是更注重实际利益一些。入朝为官跟去当兵的收益,他们还是算的清楚的。

    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乱象再次出现,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的“重文轻武”政策逐渐形成。但是,这种“重文轻武”是以“监军”“后勤”等军事形式来体现的。而这些在汉、唐为了防止武将势力坐大都曾经采用过。比如“太监建军”唐玄宗时期就经常采用,甚至太监领兵的杨思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历来被视为“重文轻武”的典范,但我一直不认同。“杯酒释兵权”是历史必然,总比刘邦的“铲除有危险者”、朱元璋的“一勺烩”强多了。这里面既有宋太祖的无奈,也有对军人的理解。

    五代时期,各个武将都是拥兵自重的,大将领下面中将领,中将领下面小将领。这就很像东周时期的天子下面有诸侯、诸侯下面有大夫、大幅下面有家臣一样,都有各自的圈子儿。赵匡胤某种程度上只是“势力最大的一个”,而非仅有一个。这是他的无奈。

    问题好在所谓的“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