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身体素质对抗战术 (第4/10页)

宋朝从来没有忘记过“收复失地”。

    在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宋代重文轻武的问题,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将,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一个宋代少有的军事奇才。宋仁宗宝元初年宋夏战争爆发,狄青应召从军抗夏,由于英勇骁战,很快就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先锋。他既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又智勇双全,屡战奇功,因此威震西夏,也名动京师,被朝廷倚重为西北边陲的钢铁长城。

    五代混战是武将作乱的结果,而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武将出身,后来抢走了柴家江山,所以宋朝历代帝王出于防止武将篡位的考虑,对武将无比防范和猜忌,因此才有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武将受到重点打击和抑制,没有办法施展本领,这也是宋朝一直软弱受欺的根本原因。

    但是,宋仁宗却是个非常开明的英主,他对狄青这个十分难得的军事奇才非常赏识和器重。在宋夏和议后,虽然遭到谏官的一致反对,但仁宗并不理会,一路擢升在宋夏战争中屡立战功的狄青为真定路副都总管、步军殿前都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延州知州,最后更是提拔他进入最高统治集团核心,晋升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官职与副宰相类似。

    庆历年宋夏和议后不久,岭南的侬智高叛乱反宋,先后打败杨畋、孙沔、余靖等宋将领,并攻占了邕州、广州等广南地区九个州府。在这紧要关头,狄青主动请缨出战,并很快就平定了广南战乱,使南疆化险为夷。仁宗又不顾众文臣的强烈反对而晋升他为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