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59节 (第6/7页)
的小学,全部免收学费,教材也免费发放一套,学生自己只需要准备笔墨即可,即使是穷苦人家,拿树枝沙盘练习,也能学习。 为了吸引穷苦家庭入学,朱由榔还狠下心来,多掏点银子,所有入学的孩子每天可以在学校吃一顿免费午餐。 午餐其实没啥营养,成本也不高,基本就是些粗粮,但对许多经济困顿的底层农民家庭而言,能减小不少负担。 很多农民出于“占便宜”的小心思,也愿意送自家孩子进去。 印刷方面,启民书社本来就是皇室产业,根本无所谓利润,甚至还得倒贴一点,翰林院和武备局联手,绞尽脑汁在技术上想办法,尽量压缩每一本教材的生产成本,好便于普及。 最后递到朱由榔手中的,是四本薄薄的小册子 由于在材料上尽可能压缩成本,所以看起来并不精致,甚至颇为粗糙,也就比报纸强一点。 每本大约也就一百多页的样子,上面用标准宋体印有《文言》、《数学》、《历史》、《格物》。 翻开文言教材,编纂组最终采取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启蒙教材之一——《千字文》作为范本,以那位江西老秀才的方案,扩写修改千字文,作为识字教材,识字内容过后,则是精选的十二篇古代典籍文章,作为文学启蒙。 课文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除了四书和春秋只选了六篇精简的参与其中,其余六篇都摘取自唐宋散文和《战国策》等先秦散文。 数学教材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以问题带入,设置了大量例题来逐步说明,主要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和几何知识,最多也就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地步。 历史教材算是下了功夫,将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主要历史脉络大概描述了一遍,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