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6节 (第3/7页)
要知道,封建时代,“皇权不下县”,朝廷在一个地方,真正能够维持的力量,是很弱小的,撑死就是县太爷、县丞、主簿,和几十号小吏、衙役。 那么他们凭借什么进行阶级统治呢? 靠的就是地方的宗族豪强势力,或者说地主士绅,和平时期,他们能帮助县衙征收税赋、维持治安,战时也是筹措粮饷兵源的主要经手人,县中命官以下,那些个管理具体事务的吏员,主要也以这些人为主。 所以顾炎武才会感叹,“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胥吏而已。”说得就是这些人,他们上连接朝廷,下直接接触百姓,虽然说,他们的存在,是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所在,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是政权能够稳定存在的关键。 只有获得了这些人的支持,县太爷的命令才出得了县城,那么换句话说,一旦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都不需要他们反抗,哪怕只是中立呢? 故而,历史上才会出现那种农民一朝揭竿而起,连州跨郡,响应上千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人对朝廷失去信心后,冷眼旁观的结果,如黄巾起义,看似浩大,一旦士绅豪强们组织起来,不难扑灭。 而此时的北方各省,就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临界点上…… 于是乎,响应凫山于七的,除了微山湖周边十多股湖匪、山匪流民武装外,还有滕县、邹县、鱼台的十余家地主。 这些人有的是原明朝士绅,在清廷统治下,丧失了政治和经济特权,当然有理由不满,还有些是胸怀野心的吏员,想在风波之中博得一官半职,改变家族命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