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2节 (第4/7页)
余宰相们也都表示认同。 而且朱由榔还依据自己的后世所了解的共和国预备役制度,增加了一些细节。 比如,各省都司,还是应当统辖部分募军精锐,但这些军士并非作为独立部队存在,而是分散作为几个散装师、营骨架军官、士官,在必要时刻,就可以直接征召民兵,作为基层士卒填充进去,届时每个省就能迅速集结出几个师来。 当朱由榔自以为“英明”,向众多大臣阐述了自己的“先进理念”后,却发现众人没有什么太多惊讶。 事实上,这种类似制度实践,早在西汉就有了。 而之所以说是一石数鸟,乃是因为这还能解决另外两个让中枢头疼的问题。 一个是退役军士安置问题,这仗也打了快八年了,就算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这时候也该退役回家过日子了。 但这些人长期服务于军旅,一身本事不好浪费,且如果安置不妥当,很容易变成不稳定因素。 如今看来,这个预备役就是个好办法,干脆在分赐土地、财帛的同时,让他们担任各地民兵教官和预备役的骨干军官,也算发挥余热。 其次,便是北伐功臣们的待遇问题 大明的野战军也就那几个,都督的萝卜坑也就这么多,可积累的功臣们,不可能只做爵位、散阶上的晋升,不搞职务调整吧? 加一品衔,封侯爵郡公的总兵?不合适吧? 左军的白文选就是典型,从尧山就开始的主力战将,就是因为萝卜坑不够,现在还是个总兵差遣。 现在却是有办法了 都督不够? 一个省给你安一个都督!就当是“省军区司令”了 不是重建都司吗?直接将各省都司军事主管,由都指挥使改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