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2节 (第7/7页)
。 朱由榔自然是欣然采纳,事实证明,只要带头打开这些大臣官员们的思路,他们完全能想得比自己周到得多。 如果说之前拆分洋务院是在明晰权责,那这就是在搞政企分离了,行政归行政,国企归国企,裁判和运动员不能搞混。 宁波港旁的巨大厂房内,有许多炉火点燃。 那是在烘干木材,造船的木料不是说砍下来就行了,必须要先干燥,否则造出来的船不到十年就会腐烂殆尽。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等木材自然风干,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或者也可以烘干,但烘干木料是个技术活,而且耗费巨大。 大明船舶重工公司第一位总制,是原工部郎中,工部尚书胡璇的老部下陈子升。 软磨硬泡,从内阁和财部捞到了第一批六十万两的财政拨款作为家底,开始在宁波港先把厂房建起来,招募人手,购置、烘干木材。 然后就开始接些帮海军战船维修改造的活,改为公司制后,虽然都是属于朝廷的,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了。 哪怕是给海军服务,也是要给钱的,海军用军费,向船舶公司下订单。 不仅是海军如此,陆军的武器装备,也需要通过枢密院的军务部门,与兵工公司沟通,确定预算来采购和预订。 这样一来,如果兵工公司的产品不好,军方可以拒绝采购。 否则,武备局手上拿着铁饭碗,也没人竞争,咋生产都有饭吃,早晚会变成以前大明的兵仗局那种乌烟瘴气的官僚机构。 同样的,以后的国有工业公司肯定不止一家,大家竞标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毕竟都是自家人,在利润上基本都是能让则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