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2节 (第6/7页)

像足球一样,没有强大的俱乐部和联赛机制,没有充足的注册足球人口,没有广泛的足球场和设施,怎么可能会有厉害的国家队?

    造船业同样如此,荷兰、西班牙、英国的海军崛起背后,是同样庞大的商船数量,和民用造船工业在支撑。

    另一方面,则是官方的造船企业也应当尽早建立起来。

    只以行政部门来搞军事工业建设,在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权责不分明,官僚主义严重。

    必须要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国有军工企业来完成这一过程。

    内阁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洋务院拆分之后,工部也将会迎来一次拆分。

    只不过这次拆分出来的不是行政部门,而是企业。

    按照初步设想,一批新国企正在筹备过程中,如负责武器装备生产的兵工公司;公司负责采矿冶炼的钢铁公司,以及眼下已经基本形成的大明船舶重工公司。

    (之前一直觉得“公司”是个外来词,想改称行社,结果好奇一查,发现这玩意早就有了,孔子《大同》里说“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许多福建地区的民间帮会和华侨,就广泛使用,比如梅县的“聚盛公司”,华人在婆罗洲的“兰芳公司”。)

    改组之后,矿务局、武备局这样的行政部门只是作为监管督导,而不再直接组织生产。

    具体的生产过程,则交给各个国有工业公司来进行。

    也许是受到了这个思路的启发,户部也提议应该建立一个“大明粮务公司”的国有企业来指导干预粮食生产,将之前各地的常平仓管理从各地方官员手中剥离出来,直属粮务公司,以企业模式来运行,受中央部门监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