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5节 (第5/9页)
进士可以直接授官,其余哪怕举人,也只能到吏部接受“大挑”,最多在县丞之类低级官员出现空额时,能补录进去。 至于秀才,直接就没机会。 但朝廷这次恩科,却打破常规。 除了进士可以授官,考中举人、秀才也可以被朝廷聘用为官! 层次不同而已,比如一名秀才考举人,如果考中,可以有两项选择,要么继续考进士,要么直接以举人功名接受聘用。如果没考中,同样能以秀才功名去参加聘用考核。 只不过进士和以前一样,都是直接从七品待遇干起,而举人、秀才的起步则比较低罢了。 但考生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不必过多为进士、举人、秀才之间的鸿沟担心,这就是因为朝廷的第二项相关变革了。 过去,凡是进士之中,排在最前面的三鼎甲一般直接选入翰林院,二甲前列则录入庶吉士,其余放到六部观政,只有三甲才会被放到地方任职。 结果就是,明代养成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朱由榔认为这是相当不合理的,如果内阁的决策层,都没有在地方府县摔打过、锻炼过,还谈什么治国安民? 在这一点,他坚定的支持汉唐传统,“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要当将军,先当伍长,要作宰相,先作知县。事实也的确如此,光烈朝主要将相之中,内阁四个文官,除了一个姜曰广外,其余都是从地方府县干起,至于军中将帅,除了郑成功算是子承父业,其余要么是从农民军中摔打出来,要么是从基层拼杀而出。 关于这一点,一样“非主流”出身为主的内阁坚定支持天子,君臣商议后决定,此次科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