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90节 (第5/6页)
起兵,再造河山的精英,也瞧不上国子监这种货色,宁肯让自家子弟去读兵学苑,或者学新学考功名。 而且新朝廷严禁买卖官职、功名,如果被发现,那是和贪污同罪,最少也是流放海南、台湾的。 南京的国子监,也就从此败落闲置下来,直到光烈九年都还一片荒芜,以至于干脆变成了应天府衙堆放杂物的地方。 但光烈九年之后,却立即热闹起来 确切的说,是光烈八年幕府山会议以后,原本无人问津的国子监旧地,又成为了南京城内,和江南士子的议论热点。 因为当初公布的《幕府山朝会简要》中 有关礼部的报告内容里,有这么一条 “礼部规划,于光烈十年以前,基于全国现有的小、中学堂教学体系,重建国朝最高学府。” 这不是简单的重建过去的国子监 而是明确言道,是基于现有的中小学堂,设置的更高一级学府,也就是大学。 关于大学的建立,对于现在的朝廷而言,可谓是水到渠成,而并非是朱由榔脑袋一热的临时想法。 为什么呢? 因为自光烈四年,教育改革以来,用了近六年的时间,朱由榔已经把上下游工作都奠定了基础。 下游,光烈九年,全国小学堂总数超过一千八百所,中学堂近两百所,有已经成型的中、低级教育体系,为大学提供素质生源。 上游,翰林院改制,新成立的格物院、策研院,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进一步进修,和科研、就业单位。 就缺中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