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_第13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8章 (第2/3页)

冗杂的,繁琐的,压制的,条条框框,一步一令似的将百姓压制在一个容量小的,可喘息空间小的方框里。

    “法制”条令涉及到方方面面,充斥在百姓的生活当中,使得百姓一言一性都胆战心惊,生怕哪一步就踩中了大秦的“法制”条令。

    另外,这些“法制”条令规定下的百姓在当时的大秦,并不只是老秦人,而是秦人加上六国的百姓,“法制”不以地域区分,所有人都被这样规定,但是秦人在数百年来或许已经被驯服了,但六国的遗民们不见得能马上适应这样的“法制”,这样的“法治”氛围。

    他们本来就还未融入大秦,战战兢兢的,再加上严苛冗杂的条例,有心人士的撺掇,可不就适得其反吗?】

    【其三,大秦的条令虽然制定出来之后,本身法令是留有余地的,但大秦的“法制”是制定出来之后,就不再改变了,是刻板的。

    这不是大秦时期的事,早在秦昭襄王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不再变通了。

    当年秦国闹饥荒的时候,范雎就向秦昭襄王说,陛下,要不开放粮仓,救济一下百姓吧。他是秦国四大丞相之一,远交近攻就是他的主张。他是魏国人,在面对饥荒这样的事情上,就觉得应该学学儒家政府一样去赈灾救民,既可以降低损失又可以安抚民心。

    但秦昭襄王他不同意,他说“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大夫其释之”。*1意思就是赏罚分明,无功不受禄,赈灾一事,秦吏过去,那有功无功的人都有份,这不是坏我们的法度吗?我宁可让老百姓饿死,也不能坏了规矩。

    秦法就是这样无情而守序,正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一再的强调“法制”,法制的规定不可改变,从而忽视人治的重要性,导致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