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 用得着捧起,用不着丢弃,这是公理 (第2/4页)
将外人的视线,都吸引到自己身上。 (后世的淇县,研究明史者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扯淡碑! 也就是“泰极仙翁脱骨处。” 就是那个疑为崇祯,又疑为穿越者的“再也不来了”…… 这泰极仙翁,与孙徵兰交往甚密。 孙徵兰留下的诗句中,泰极仙翁曾多次出现。 在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里,孙徵兰曾带着自己训练的义勇,多次与当地知县菜鸟互啄,甚至一度控制淇县。 未几,清兵入关,双方斗过一场,孙徵兰大败,遂遁入深山,终生不再复出。 他死后十几年,他的侄孙孙振仍,才出来做官,曾参与平定吴三桂,康熙打“马上风”葛二蛋的时候,孙振仍负责整个大军的粮草守备。) …… “万幸,万幸!” “苍天保佑啊!” “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啊!” 听闻皇帝从京师逃脱,直奔河南而来,孙徵兰欣喜莫名。 他当官的时候,虽然不是两袖清风,官场接受的陋规,却也大都捐给了淇县。 这些年来,修建各处亭台楼阁,已经耗干了他毕生积蓄。 等崇祯十五年,他返回家乡时,已经没有多少银钱了。 当时局势越发的紧张,他在老家——易守难攻的南阳村,修建了一处简陋的二进院落,准备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接皇帝南下,以充为行宫。 身为御史,又曾做了一地主政官,对于朝堂的斗争,孙徵兰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明白,若是正常路径,朝臣是不会允许陛下南下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