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 用得着捧起,用不着丢弃,这是公理 (第1/4页)
这条天然分界线上,有着无数雄关,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太行八陉(xing)。 一条太行山,一部华夏史。 从愚公移山,到悬车束马窬太行(yu),到晋冀豫…… 无数英雄儿女,在这条山脉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故事。 太行——华夏的脊梁! 河南处在河北的这三个半府,大都在太行山山脉地区,境内嵩山峻岭连绵。 卫辉府的淇县,一样是这样的地貌。 提起淇县,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若是说起了另一个名字,却堪称是人尽皆知! 朝歌! 淇县就是殷商故都,就是那个号称“大都无防”,纣王自焚处的古都朝歌…… 这淇县,有一个被百姓们唤作孙老官的致仕官员。 却是那前监察御史,崇祯朝转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升为四川布政使参政,分守川南道……这可是三品的封疆大员。 此人,正是孙徵兰(zhi)。 孙徵兰给淇县留下了很多遗产,玉皇阁、文昌阁、关帝碑……都是他捐献的。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致仕老官,在民间声望又很好,本该安享晚年才是。 然而,孙徵兰却很是忙碌。 他在自己老家——处于太行山区的南阳村,修了一座超过规格的府邸,很多形制都是皇室专用,然后又召集流民,训练士兵。 此时,淇县官府已经挂起大顺的旗帜,为了掩人耳目,孙徵兰将练兵处放在了一处四面悬崖,顶部平坦的峭壁上。 然后,他高调的四处行走,遍寻悬崖题诗刻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