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7章 吃货抗灾 (第4/5页)
龙虾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而危害环境的野生克氏原螯虾们,仍然在田野里自由生长。 关于吃蝗虫救灾的说法,赵昺在网络上也看到了专家们的解读和理性者的澄清。形成蝗灾的飞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旦大量聚集,就会变成暴躁的“丧尸状态”。 数量少的时候蝗虫呈现散居型特征,性格温和,食量小,飞行距离短。但群居型蝗虫不仅食量变大,还可以长距离飞行,当大批蝗虫向同一个方向运动,在沿途疯狂进食,也就逐渐形成蝗灾,这种形态变化的本质就是为了防御天敌。 群居型的蝗虫还有着另一大武器,他们会大量合成苯乙腈,这种物质有着鸟类不喜欢的味道,而如果鸟类仍然执意要攻击,蝗虫还会进一步将苯乙腈转化为有毒的氢氰酸。换句话说,成灾之后的蝗虫不仅味道难闻,而且还是有毒的。 尽管目前还没有人类食用蝗虫中毒的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形成蝗灾的蝗虫绝对不是一种安全的食材,大概也没那么好吃,而端上餐桌的蝗虫其实也大多是养殖的。至于利用鸡鸭和鸟类消灭蝗虫,赵昺承认有一定效果,却也具有局限性,他来到这个世界后,也才知记载中吃蝗虫的禽鸟仅有三种——鹜、鱼鹰和称为群鸟。 而在网文中总被提到的“鸡鸭治蝗法”,其实在现代也是结合了当地的植被和蝗虫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生物防治”,绝不是想象中简单而又颇具喜剧效果的“鸭子追着蝗群跑”,因此赵昺断定那些用这些方法治蝗的前辈们坟上的草应该有八尺高了。 因此赵昺以为归根结底蝗灾本来就不是靠“吃”就能够解决的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