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527章 吃货抗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7章 吃货抗灾 (第3/5页)

 赵昺那时就发现当所谓的“玩梗”,逐渐在网络狂欢中演变成一种全民性的盲目自信,甚至会引发更荒唐的局面。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可不可以不进行防治,让蝗虫自然生长,在适当的时候开办个“蚂蚱节”。一方面能够解决蝗灾,另一方面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当整个舆论逐渐开始对“吃货治灾”深信不疑之后,就很容易出现一个认知偏差:一遇到什么东西泛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对于生物灾难治理本身的迫切性和严肃性,反而被抛在脑后。而让“不会吃”的美国人头疼不已的亚洲鲤鱼,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条自家过年桌上摆着的美味红烧鱼。

    美国的亚洲鲤鱼最早被引入就是为了处理水质污染,因此身体里大多沉积了重金属残留物。美国的一些垂钓手册就会标明,某些水域的鲤鱼“一星期只能食用一次”。这种鲤鱼不仅美国人不吃,国人也不爱吃。有曾经尝试人曾描述:成年亚洲鲤鱼的rou不仅难嚼,而且腥味用重油重酱也很难盖住。

    至于当时刷爆中国社交网络的,丹麦大使馆那篇一本正经的“生蚝求助信”,更是一次成功的国家旅游营销。生蚝泛滥给丹麦带来了多少损失没看到,却俨然让它拥有了继安徒生之后的又一张旅游名片。一波营销下来,打着“吃生蚝”旗号去丹麦的中国旅游团倒是越来越多了。

    而小龙虾之所以需要养殖,并不是因为入侵的已经被“吃绝种了”,而是因为野生的小龙虾存在捕捉困难、寄生虫等问题。只有人工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才能获得品相更好、更安全的食用小龙虾。正因如此,餐桌上各种做法不一的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