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 乡校(1) (第1/4页)
众人重新上路,很快就进入了枌榆社境内的第一个亭——阳里。 在沛郡丰县,阳里是真正的帝乡。 大汉高皇帝的出生地。 而在新丰枌榆社的阳里,则是高帝当年安置他的山东老兄弟们选择的第一个地点。 一入阳里,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与村外田野中,那些衣衫褴褛,辛苦劳作的奴婢不一样。 整个阳里和谐而安宁。 道路干净整洁,村中百姓的民居,整齐有序。 村中有着宽广的大道,连通内外。 远远的还能听到有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传来。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教,谨慎敬戒……” “是在背诵《仓颉篇》……”张越听了笑道:“殿下,我等不妨过去看看……” 刘进也特别有兴趣,闻言点点头,道:“看来阳里的小学教育做的很好啊!” 脸上也多了许多笑容。 汉室对于地方乡村教育特别重视! 尤其是当今天子,多次下诏,要求地方乡绅加强对百姓的启蒙教育。 而汉代普遍设置在基层的三老,其主要职责也是教育本乡本亭的蒙童。 汉代大部分的寒门士子,都是通过这种乡学完成的基础教育积累。 譬如原主,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长水乡的小学进行启蒙教育。 只是…… 汉代的小学,与后世的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汉代的小学,又称乡学。 并非全年制的学校,而是具有时令性。 一般冬天开始授学,到春耕即止。 所以,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