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19/41页)
各种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无法起降,其破坏力无异于直接摧毁战机。因此,人们开始思索能否研制一种类似于直升机的不依赖于跑道的固定翼战斗机,可以在恶劣的机场条件下或海上舰船完成非常规起降。 与此神似的另一种期望则来自于歼击机飞行员们。空战中的核心战术之一便是“咬尾”,也就是回避敌机前方的被攻击位置,占领敌机后方的攻击位置。在战斗中苦于你追我逐的飞行员们不禁会萌发一种更为直接的念头,如果自己在被追击的时候能够突然减速甚至悬停下来,让过后面以数百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那么自己就可以立刻转守为攻,占据有利位置。 其实,有一个答案可以将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就是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又称“短垂”战机。 垂直起降这一想法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到了50年代初,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将垂直/短距起降的理论发表在航空杂志上,很快得到了英国人的关注。在60年代,美国、西德、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都对垂直/短距起降机型进行了深入研制,发展出十余种试验机,但真正能够装备部队并具备实战功能的只有英国的“鹞”式攻击机。 “鹞”式成功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持下,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开始实践垂直起降型战机。1960年,第一架原型机实现了空中悬停,并引发了美国和德国的兴趣。1962年开始,英美德三国开始联合进行新机鉴定试验,但美德没有继续进行研制开发,相关试验结果为英国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英国首架成“鹞”式于1966年8月顺利试飞成功,1969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 “鹞”式实现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的核心是其“飞马”涡扇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