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172 章 一门生意的崛起 (第4/8页)
交易大厅去的,这东西难得,京城人很爱吃这个,一手十斤起,能卖很高的价。” “中等的什么鲳鱼、鳊鱼、马鲛鱼,本省人没有不爱吃的,便是临城县里头的山区,也很爱吃这种湿漉漉的咸鱼海鲜,因为报纸上说过缺碘的危害,是以海带干、海鱼,我们活死人是很爱在这上头花钱的。” “下等的小鱼小虾,或是做成鱼露,或是做成虾酱,往南往北,凡是沿海,不论是甬城、武林,还是泉州、羊城,就没有不爱吃这个的,一船鱼给我们,能翻出四五倍的利来。这般苦干了三个月,渔汛过去,手里的本钱也有了,这青盐生意也没得做了——现在来云县的船,都收到了消息,知道带盐不划算,因此也就收不到青盐了。” 其实就是和渔夫换盐,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买卖,之后的翻晒加工,那就更有门槛了,徐金花吃的是技术饭,自然不怕别人来抢生意——张家铺子就更不会抢这样的小生意了,因此,她谈起来也很大方,之后的故事则在想象之中,母子二人分了手里的本钱之后,又合股开了这间铺子,一方面从渔民手里收海货,第二也和有些本地的商家一样,适当的进货出货赚差价——便是郑地虎叫小甘在本地交易所试水的买卖一般道理。 徐金花母子的本钱,自然无法和大豪商相比,她们也不敢做得杂,只做明确有利可图的海货买卖,一个月运气好也颇有赚头,而霍大郎因为常常去交易所办事,无形间人头熟络,对本地做生意的规矩也很明白,便又给他兼职了个差事,便是为一些初来乍到的小商户介绍本地的规矩,撮合些交易,赚些跑腿的钱。 别看这跑腿说着不好听,其实收入也很丰厚,由是他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