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安西王世子亲上加亲 (第6/8页)
以避免明末大饥荒,可是,事实上,粮食饥馑遍野问题一直到清乾隆时期,才算根本解决。 这其中过去了三百多年。 主要是因为,任何物种,从原产地迁徙,有一个适合过程,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培育良种。 比如,棉花。古印度作为世界上棉花的原产地之一,但是,印度的棉花质量不佳,产量也低,反而长绒棉在世界上广泛种植,主要也是培育的结果。 陈应最初的试种红薯的时候,亩产并没有后世那种惊人的产量,只是亩产五六石,不足千斤。 当然,这还是湿重,如果把红薯做成红薯干,然后磨成面粉,顶多三百斤的样子其实,如辣椒、玉米、土豆、包括西红柿,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产量极低。 好在陈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利用大唐工业大学农学院的技师们,进行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培育出了亩产可以超过十五石的红薯。 李建成一边向郑观音解释着红薯的由来,以及作用。 同时又让人搬来一座红泥火炉,在这座红泥火炉上,李建成将红薯放在火上烘烤着。 李建成解释道:“红薯不仅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烤着吃,煮着吃……” 不一会儿,红薯的香甜气息就刺激到了郑观音的味蕾。 郑观音嗅着烤红薯的味道道:“味道很好闻……” 李建成道:“陈应用了三年的时间,培育的红薯终于达到了亩产十五石!” “什么?十五石?”郑观音难以置信的问道:“会有这么高?” 李建成点点头。 郑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