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6节 (第1/6页)
不过考虑到毛奇龄那见人就嘴臭的坏毛病,嗯,也许翰林院挺适合他的。 而夏完淳也的确争气,其人任职的处州府(今丽水)算是浙江最穷的地界之一了,夏完淳在当地积极修缮水利,组织开荒,还妥善的平衡了农桑失调问题,命当地农业生产稳定恢复。 处州府出产的丝绸、茶叶,一般通过比较近的温州港出口。 但在这个过程中,夏完淳发现了许多问题。 他通过对进出口贸易的观察总结,写了详细的记录和反思。 认为,现在大明的海贸繁荣,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大明作为净出口国,而且又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 古人虽然不知道“通货膨胀”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了解这种现象。 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对类似现象的认识了。 具体体现,就是“银贱铜贵”。 而应对的方法上,夏完淳却显得比较激进。 他认为应当先从货币上下手,必须要把白银变成外汇,和本国货币脱钩。 而手段就是发行纸币。 大明是发行过纸币的,也就是臭名昭着的“大明宝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所以说,这个想法看起来是比较激进的。 张同敞坐在炭盆旁,细细看完夏完淳的奏章。 夏完淳这个六品通判的奏章能进朱由榔的桌案,其实就已经表明内阁方面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了。 毕竟按照制度,虽说七品知县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上奏疏,但不是所有奏疏都会递到皇帝手里。 一般情况,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