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4节 (第2/9页)
吴伟业的文章一投进报社,就让金采有些头大,这玩意到底登是不登? 其人满篇抨击,倒是没有剑指天子,而是搬出些“刑不上大夫”的道理出来,斥责朝廷蛊惑天子,为了些许“小利”,而毁坏士民之心,图利忘义。 义利之辨,从来都是儒家的重要命题,而且很显然,答案都是只有一个,在一脉相承的宋明理学看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读书人,就不该提tm钱,忒俗,自然,“致君上尧舜”的皇帝和朝廷,也不应当把利益看做施政的第一位,而是要讲道德,讲气理。 所以,为了逃税这点“小利”,却妨害“士子之心”,这是不可理喻的错误。 金采最后请示了朱由榔,天子没什么表示,只是道 “登!怎么不登?不仅要登,还要给全南京的老百姓看看,是非对错,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 “有反对意见,就大大方方地登出来嘛,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仅要人家说,咱们这些大臣们也可以说嘛,不要仗着自家高官厚禄,就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百家争鸣,就是要鸣出来。” “至于是非对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和历史自己会判断。” 于是乎,本来吴伟业只是抱着愤懑之心,想恶心一下翰林院而已,真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被这“天家喉舌”登出来,毕竟明朝自嘉靖以后,社会舆论进入一种很奇妙的状态。一方面,在上层,堵得严严实实,敢乱放屁就要打你屁股,但在下层,对着皇帝阁臣们喷也就那样,这倒不是说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啊,锦衣卫、东厂又不是克格勃,哪有那本事。 结果就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