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09节 (第1/7页)
所以,工人的薪资待遇普遍要比自耕农高,才能留得住劳动力 这让朱由榔松了一口气,但也不禁大为疑虑 既然如此,那么松江府的织工暴动,又是从何而来呢? 莫非松江府衙收了范氏的贿赂,有意封锁松江府的劳动力市场,不让当地流民应募屯垦? 可从廉政署和中书署一明一暗两方面调查的结果来看,也并非如此 松江知府的确是收了一些贿赂,但主要是范氏怕他多管闲事,让其把那两个告官的织工送回范氏。 这一困惑,直到廉政署的初步调查报告提交到内阁,并引发阁臣们争论后,朱由榔才明白过来。 原因很简单 这件事情,看似是少见的织工暴动,但事实上,其实是一次“奴变” 根据调查,当时参与暴动的三四百名织工,均无户籍身份,而是挂靠在范氏名下的奴仆。 这也是当时松江知府选择把那两名告官的织工送回的原因 人家并没有违法 按照大明律,朝廷是承认,乃至于保护奴仆制度的 在大明,奴籍是贱籍的一种,在人身自由上,几乎等同于主家的私人财产 《大明律》中《户律》规定,良贱不得通婚,也就是说,奴仆的子女,也是奴仆,一般被称为家生子。 虽然《大明律》里也有规定,如果主家在未告知官府的情况下,殴杀奴婢,杖一百。 但从侧面也能反应,这些奴仆在人权上,和主家根本就是不对等的 只要主家不恶意残杀,平时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