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6节 (第3/8页)
军二十五万。 除此之外,还有一百万左右的包衣。 此时的辽东,人口估计也就是一两百万而已,其中一半是满洲女真各部和汉军旗的家属族人,以及大量包衣。 这些人也许对满清称不上多么忠诚,但对明军肯定不会有多亲近。 所以大军每进展一处,都得先清理控制这些聚居地才行,否则一不小心,自己也会被人给“游击”了。 尤其是相较于内地,这里的民众族群混杂,又多有弓马,一旦呼啸聚集起来,便是一支支游骑兵。 面对这些棘手的堡寨、农庄,明军也没法一个个攻拔,否则反而会让情势更加恶化,那样整个辽东的各族民众,很可能会倒向清军那边,到时候真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了。 所以明军采取的策略,还是拉一派打一派,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也不难做到,满清的八旗制度之下,是极其严苛的奴隶制,大量女真、蒙、汉、朝鲜等族百姓沦为包衣农奴、牧奴。 郑成功提出主要政策纲领,“释奴分土,惩凶救民”。 即否认所有满清八旗制度下的奴隶关系,所有原本被束缚于满蒙贵族奴役下,包括女真各部贫民的包衣、农奴,都获得解放,并将原有土地效仿关内民屯令中的政策,重新分配。 这迅速让远道渡海而来的明军,在辽东站稳脚跟。 正如同生活在中原、江南的农夫,不会因为皇帝新建的宫殿而获得益处,游牧与游猎民族的文化中,阶级压迫更为深重,在直隶、山东跑马圈地的毕竟只有军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