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13节 (第5/8页)
“陆上阵战厮杀,可就不同于水战那般讲究轻便了,需多配铁甲,以作防护才是,这新营既然为我直属精锐,必须全部披甲执锐才是!就换做……铁人营吧!” 第99章 剑指金陵(下) 郑成功也不含糊,从全军当中抽出三千精壮配备给刘国轩,这些精壮都并非原本海寇出身的郑氏旧部,而是郑成功后续在漳州等地招募的渔民、农民等,这些人不同于郑氏集团那些在多年“生意”中变得油腔滑调的旧部,更加朴实、坚韧,也更适合于训练纪律。 为了尽快把这支部队武装起来,郑成功还将缴获的清军装备中的所有铁制甲胄分配给铁人营,光复海军虽然财大气粗,但铁制甲胄还真不多,所以尚且还凑不出这么多甲胄来。 但即使这样,这支部队依旧达到披甲率百分之百,铁甲率达三成以上,火铳、刀矛等装备重步兵一应俱全。 为了迅速突破清军构建的镇江防线,郑成功并未让光复海军上岸和刘良佐攻防野战,但镇江,尤其是府治丹徒县的地理优势实在太过特殊,如果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扬州是江宁腹地的背面门户,那么镇江和太平府建阳卫(今当涂县)就是左右两翼,长江行至镇江地界,水道收窄,又多有突出部和江心洲,是天然的江防要塞。 故而,即便明军舰队再强悍,眼下也不得不上岸陆战,直面这一要冲。 丹徒临江岸外,有一江心小山,谓曰焦山,在原本的历史上,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发动长江战役,一路打通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在此设坛祭天。 而眼下,刚刚拿下江心洲的明军并未直接登陆丹徒,而是围绕焦山至西面的金山外围下锚扎营。 郑鸿逵之下,五名总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