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3节 (第5/6页)
虽然没有封冻,但也进入了枯水期,光复中军都督赵印选,在李过的命令下,督理三师人马,在水师配合下,于公安县渡江。 清军自然连番拦截,两军在长江之畔展开鏖战,历时数日,赵部斩首四千余,突破清军防线,北上江陵。 清军江陵的绿营守将陈杨见大势将去,趁机反正,江陵光复。 而江陵,便是荆州府治。 至此,湖广北部的三大战略要点,武昌、荆州、襄阳,明军得其二。 通过掌握武昌、江陵两大长江中游上钳制的关键点,李过重新获得了面对整个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俯瞰地位。 济尔哈朗位于汉水南岸的上百里战略缓冲区域都失去了意义,不得不将南岸近万清兵撤回。 明清双方的对峙,从长江一线,往北推移到了汉水一线。 而且由于汉川城依旧牢牢把握在明军手里,清军连汉水防线,也十分不稳固。 李过和济尔哈朗均是老将,不过在中路战场上,明军占有更多的兵力优势。 参战的光复中军、光复前军,都是编制达八个师的绝对主力军,两军合计超过十八万人,为四大战场之首,并且前军和中军不同于后军、右军,都是光烈朝的老牌精锐了,战力强横。 而济尔哈朗手里的兵力相较而言,就十分单薄了。 虽然从数量上,亦不下二十万,但谁都知道,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划水绿营炮灰,真正堪用的主力,也就是镶蓝旗、镶红旗两万四千多八旗兵,以及四镇新军五万多人马。 故而,当荆州失陷以后,济尔哈朗迅速退缩,没有纠结于一城一地,大步后退,一路让出诸多府县,收缩到汉水以北。 并且济尔哈朗也许是比东边的瓦克达、岳乐等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