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3节 (第2/7页)
清廷疏远关系的准备,再加上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朝鲜本土的抗清情绪同样高涨。 所以,当北伐诏书和明军北上的消息同时传开,汉城、开城两京士绅无不欢欣鼓舞。 此时的朝鲜半岛,经过从汉代以来的上千年开发,户口数量已经不输于大明内地的主要省份了。 一百多年前的人口统计时,人口就已经超过四百万(不含奴隶,朝鲜的奴隶、隐户很多,占人口近半),经过上百年承平发展,其间最大的战争也就是壬辰倭乱,后金虽然两次攻伐朝鲜,但都是速战速决,并未破坏朝鲜的经济结构。 所以此时的李氏朝鲜,人口大概和大明的广东、福建、江西之类的中位省份相当。 人口大概在八百万以上。 供给五万左右的军队还是可以的。 但朝鲜的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 早在壬辰倭乱以前,也许是继承了大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内部的党争就非常严重了。 国内官绅分裂为被“西人党”、“东人党”,后来还有南人党、北人党,相互撕咬攀诬不断,都快打出狗脑子了。 而且相较于明朝的党争,朝鲜不仅仅是“文斗”,还有“武斗”。 壬辰倭乱,几乎席卷了朝鲜半岛全境,全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都被打乱,为了抵抗外敌,各地就形成了类似于当年东汉末,应对黄巾起义,导致的士族武装割据。 直到朝鲜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光海君李珲执政后,才算将朝局稳定下来。 但很快,李珲又被宫廷政变推翻,宫廷斗争、储君之争、党人之争,多年来积蓄的各种国内矛盾,也是朝鲜无法在满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