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15节 (第2/7页)

其是之前在宿州战役中,遭遇重创,伤亡不小的光复后军,经过一冬补充,以及休整,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这就是军制改革后,兵部主导的民兵建设工作,意义所在了。

    虽然由于春耕原因,江南大部分府县民兵都被解散,但出于补充前线的需要,还是留下了六到八万人,这些都是从民兵训练中,挑选出来,接受过四个月以上训练,年龄在十六至三十之间的青壮。

    他们被重新编制为三千人一营的后备力量,共二十四个补充营。

    经过光烈六年的秋冬攻势后,按照枢密院初步统计,明军的总伤亡以及各种减员,总数大概在一万八千余。

    故而在各师休整阶段,先后补充了六个后备营,其中光复后军损失最重,占了一半。

    这些新兵虽然还没有刀刃见血的参与过实战,不过经过小半年的纪律和体能训练,并非那种临时征发的丁壮可比。

    至少对于火器使用,队列秩序,旗号纪律等等,都已经稍微熟悉,唯一缺乏的,就是实战经验。

    只要经历两三次实战以后,很快就能成长起来。

    除了民兵新卒以外,战俘也是一大补充兵源,甚至只以战斗技巧和经验而言,应当比新兵更好。

    只不过这些清军绿营兵卒,大多风气极差,军纪涣散,年龄参差不齐,最为糟糕的,还是兵痞作风,有害军中纪律。

    所以必须要全部打散,筛选,并且重新作训两三个月,才能投入前线。

    三万多俘虏,都被逐渐转移到后方,进行改编作训。

    当然,不可否认,补充的初期,肯定是会拉低部队平均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