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7节 (第1/7页)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明军的兵力十分充足。 中军、前军各八个师,超过十七万人,这样的兵力放在任何一个战场,都是决定性的战略兵团,占了明军总兵力三分之一以上。 济尔哈朗都不需要能对明军造成多大伤亡,只要能够牵制住中路军,不让李过能够北上中原,与文安之会师,那就是力挽天倾的头等功劳。 所以才会这般龟缩城防,不轻易出城野战,就是为了消磨时间。 探查了数日,而后回营汇总,李过认为,攻取襄阳,其实关键不在城内,而是城外。 主要是南面的鹿门山,和北面的樊城,这两个要点必须拔出,否则纵是大军围城,对方也能通过此二地侧击腹背,让明军无法专心攻城。 故而枣阳方向的光复前军,在击破枣阳防线以后,却是不能直接参与围攻襄阳的战役,而是必须先拔出襄水北岸,隔河相望的樊城。 同样的,光复中军方面,也要先拿下南边的鹿门山。 这让襄阳守军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层层布防阻击明军。 好在,承天府战役之后,明军新式重炮的威力得到了检验,对于攻坚克难,增添了一柄利器。 相比于东路战场上,胆大妄为的岳乐、图海等年轻将领,济尔哈朗明显要稳重得多。 他先是驱逐了襄阳城中大量妇孺,当然,其实这时候的襄阳城,也没多少人口了。 崇祯年间,军阀左良玉为了裹挟增添军力,用武力相挟,强迫襄阳全城百姓从军,无论老弱,以至于左良玉手中“兵力”一度高达八十万。 简单想想就知道,这八十万大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