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四章 做题 (第3/4页)
不你给我出一套,你来考我得了?”李老手底下哗哗地圈改着试卷,一边跟周至逗闷子:“不要骄傲啊,你看还是有错吧?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你选了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这道题明明应该选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才对嘛。” “如果真是高考我就选C了。”周至依旧笑得贼腻兮兮:“不过D选项,才是我内心真正认为正确的答案。” “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李老给周至的说法弄笑了,拿红笔在周至的答案旁边打了个叉,然后写下四个字——其志可嘉。 现代文阅读第二题取材于历史小说《伍子胥》,这是写于1942年的小说,材料取自第六节《江上》。 这也是出题老师没有办法的事情,要给阅读题增加难度,一般就得往前找,最好就是找这种带历史典故的题材,然后遮一半掩一半,拿不知道典故的学生逗闷子开心。 但是这一套别说对付周至,就是对付扎扎实实通过完国史的江舒意都没辙。 古文部分就更是大送分了,如今《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不大敢作为出题的材料,更早的先秦文献不可能拿来考高中生,于是老师们开始寻找别的出题材料。 毫无疑问,被历史学家批评为“失于琐细”的《宋史》,以及中华文华巅峰,华瞻丰美的宋代文人笔记,就沦为了老师们选题的“宝库”。 这就又直端端地撞到了对宋代文献稳拿手的周至和江舒意的枪口上。 五道古文题,三道出自宋人笔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