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地记者_第143章 教会学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 教会学校 (第3/5页)

两个城市,分别是北平和上海,在迁留比例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在上海的有22所高校,其中4所学校是从外地迁入上海的,分别是私立东吴大学(原址苏州)、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原址杭州)、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原址苏州)、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原址苏州),而全面抗战前在教育部注册的上海高校有24所,其中18所留在了上海。

    全面抗战前北平的15所高校中,9所高校选择西迁,6所私立学校则选择留在北平。综上来看,在全面抗战初期,在原地留守办学是很多高校的选择,其数量甚至超过了选择西迁的高校。

    若以学校性质来看,全面抗战前的28所处于战区的国立院校,有19所选择了西迁,而40所私立院校中,仅有12所选择西迁。

    一方面,大量的高校,尤其是国立高校,迫于战争的压力,选择了在教育部的帮助下内迁至中国西部。

    另一方面,大量的私立院校缺少教育部的支持,但又不想在战火的侵蚀下直接停办,这时候外国势力就成为了这些学校较为可靠的保护伞。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这不仅使上海租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由教会势力支持的教会学校在此时也更加倾向于显露自己的外国身份,基本上所有的教会大学也都选择在原地维持。

    金陵大学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教会学校,其实它完全可以不用西迁,就留在南京或是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迁徙,例如就在江浙一带移动一下。

    哪怕是日军真的占领了南京城,有教会的这层保护,日军也不会对金陵大学怎么样,但是在种种思考之后,简和豫还是在校董会上力排万难,坚持选择了西迁!

    光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简和豫这个校长和校董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