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7 (第2/4页)
,但眼尖的再寻到一点金芒,仍然欢天喜地的扑上去,至到心满意足的放进兜里。 割下来的稻穗会被运到大队集中的晒场,在那里,被村民们好生的伺养了一季的水牛就被派上了用场。一层层的稻穗铺在地上,水牛拖起一个个巨大的石碾,在伺养员的指挥下,一遍又一遍的碾过后,稻草上便会变得高秃秃的,稻粒自动脱落。 在乡民们的眼里,土地所有的产出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容不得丝毫的糟蹋浪费。稻草会被束起,一层一层有规律的排好,形成一个圆圆的尖顶的垛。 他们早就为它寻好了归属。铺屋顶、建房舍、编草绳、打草鞋、最后有剩余的还要进灶房的柴草坑,负担烧熟村民们充饥的一日三餐。 净稻粒会被归拢到另外的地方,趁着大太阳摊开了晒。队长个个都是种庄稼的好把式,比如杨梅的二舅舅杨传德,他就有个绝活儿,只需要拈起一把谷粒,晒没晒干,水份几成,说得跟收购站的收购员一样精准。 是的,这些粮食打下来了,却没法全部进入村民们的仓库,绝大部分都要上交国家,供给城市居民。堆山积岭的稻粒被村民们一鸡公车,一鸡公车的送到乡粮站,最后换取一张写着完成定额的名单。 最后剩下的一小堆,会被分成不同的小份,这些才是村民们辛苦劳动所得。 正是靠着一辈辈的农民,这样轮回般的劳作,才延续了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付出的多,收获得少,原本应该抱以同情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杨梅根本就没有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