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节 (第6/11页)
下不服气地说,找大报社也不需要通过林冬梅去合作啊。 但是立马有人就反驳道,如果不是林冬梅的关系,谁知道大报社的编辑们朝哪开? 结果还是有人不服气,然后真的去找报社合作。结果费了好几个月的功夫都没有见到一个能做主的人,最后只能放弃。也因为这个案例,大家才知道林冬梅的厉害之处。 原本林冬梅以为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随着《京城青年报》将专题报道刊发出来,更大的风波在大通社内部出现了。甚至让林冬梅始料不及的是,这件事还波及到了校方。 11月初的时候,京城大学校刊以特刊的形式刊登了大通社的报道专题。这个专题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老师和校方领导的好评。听说校长在京城几所大学校长的聚会上还特意拿出特刊向兄弟学校推荐,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过。 紧接着《京城青年报》也刊发了这个专题,只不过《京城青年报》所使用的稿件大部分还是他们自采的,只有少数几篇是转载大学生通讯社的。当然,《京城青年报》的版本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远超京城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版本。只是也没有人会因此去苛责大通社,用学生作品去和专业作品做比较,有差距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有些眼尖的人发现《京城青年报》的专题报道在编者按里特意提到了这个专题是源自京城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想法,并且还在专题编辑里加了林冬梅的名字。尽管林冬梅给的头衔只是“实习编辑”,但是新闻圈里的消息本来就传得快,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专题的真正的策划人和执行人就是林冬梅。一时间,林冬梅的名字就出现在不少报社主编的案头。 很多时候,“不患寡而患不均”。林冬梅出了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