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门阀之上 第108节 (第6/15页)
同,各家还是会派军队部曲入都自辩。更何况历来清议都是门阀世族自己的场子,杨宁一旦落入其中,便休想找到什么便宜。 魏帝极尽所能压住怒气,冷笑道:“难为殿中尚书,还盘算着清议呢。” 陆昭躬身对答道:“陛下授臣以柄,臣行之以权,同为国家,仅此而已。” 第255章 清议 清议之俗本源于两汉察举制, 乃是选拔人才,臧否官员的渠道,用以辅助举孝廉和举茂才。到了东汉党锢之祸, 桓帝设黄门北寺狱处置擅自杀宦官集团的李膺,引发世族大量不满。继而, 这些世族发起了一项以品评讨论作为攻击手段的舆论之战。三万余太学生的支持, 门生、故吏、乡党的支持,作为经学道术的传承者,世族甚至还获取了作为对手皇帝本人的尊重。 如今, 那些任殿前宿卫的世家子们同样被以结党作乱的名头安置在了黄门北寺狱,那么接下来举行清议也就水到渠成。 到了魏晋时期, 由于九品选官法的出台,清议作为高门把持的臧否舆论则更加重要。参与者由以非任官的太学生主体变为由司徒主导的政治会谈, 甚至连任官者居丧服丧是否失礼等事都会摆在清议中逐一讨论,且受到攻击的人大多仕途黯淡。譬如东晋元帝驾崩后, 国丧期间,尚书梅陶私奏女妓, 结果被钟雅弹劾, 请奏司徒,论以清议。而晋明帝时期,淮南小中正王式因为继母服丧时服制穿错, 都被卞壸拿住罪名,随后“付乡邑清议,废弃终身”。 议题虽然仍不拘泥于时政和人物, 但是目的仍是维护局面稳定顺带打压对手, 政治目的也是极强。门阀执政下,皇帝本人对此也不乏关注, 通常会让侍中、散骑常侍等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