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41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章 (第2/3页)

…”

    东晋。

    谢灵运于廊亭读到了这首清淡的小诗,一双眼睛越来越亮。即使早已见识到了唐人的手笔,他仍然会一次次为他们的诗作所惊叹:

    “此诗初读只觉平平无奇,细品之下却是大有深意,草木岁岁枯荣,纵有火烧残,来岁春日仍会有新芽长出,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之理自蕴含其间,如此才是天然之诗!”

    自孙绰、许询起始,时下盛行玄言之诗,于诗语之间寄托玄理,却形象全无。他自得于自己的诗,以记游发端,摹山川胜景,而后道德穷通之理,可在这首诗的对比下,他诗作结尾续上的玄言是何等相形见绌?

    唐朝。

    隐居茅山的顾况再次听得这一桩旧事,唇角浮现起几分浅淡的微笑。他素来轻狂,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忍不住出于调侃,直到看得帖上之诗,才识得眼前才俊。他以为白居易诗才已是佳绝,可今日读到《琵琶行》才知晓,当真有人一支笔足矣移人。

    “有诗如此,何止在长安居易,便是天下亦可去得!”

    连各朝名家都赞叹不已,更不用说天下百姓了。白居易的诗本就通晓平易,“离离原上草”几句更是明白如话,仿佛童谣一般从口中说出,却又蕴含哲理。最重要的是,它短啊!比《琵琶行》短上太多太多了!

    这样浅近好读的诗句一下子便受到了市井百姓的青睐,连垂髫童子都能几遍成诵,一时之间,蔚然成风。

    【可以说,白居易三科登第,初步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又凭绝佳的诗才得到了大佬赏识,可谓是长安的新晋顶流,名满京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是后来呢?琵琶女年老色衰,“老大嫁作商人妇”,诗人也因为触怒皇帝,被贬出长安。他们都是曾经辉煌的京都子,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