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_第672章 发现油田带来的副作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2章 发现油田带来的副作用 (第2/4页)

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

    1939年9月,第三帝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第三帝国全国石油供给量的46%。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三帝国军势如破竹。

    看到第三帝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第三帝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

    到了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这项工程耗尽了大量的资源、人力,以至于满铁调查部后来起草了一份措辞非常严厉的报告,警告说日本的能源前景并不光明,人造石油工业“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程度”。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人造石油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万吨。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即使这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