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时空逆流_第贰一一章 中央的决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贰一一章 中央的决策 (第7/11页)

  这个决定让在场具有军事背景的与会人士,包括提议的杨宣诚都感到讶异。虽然表面上来看,这个任命算是恰当的。尤其在八十八师孙元良指挥不力、八十七师王敬久还没进入战场的情况下,只有三十六师已经推进到战场前沿,宋希濂居中指挥看似名正言顺。只不过三人不仅都是黄埔一期,也都是少将师长,而宋希濂的年纪又最小。以国府喜欢排资论辈、论岁的习惯来说,恐怕其他两人的配合度上会出现问题。

    原本杨宣诚认为三位师长的资歷差不多,重新指派一名宿将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他心里最属意的对象是刚被重新啟用,现正在南京编练原孙传芳和粤军残部,并紧急进行换装的薛岳,但这时,他才发现他小看了委员长重用自己嫡系学生的决心。

    杨宣诚最大的误判,不是因为薛岳是保定军校出身,而36、87、88师三个新装师的师长都是黄埔嫡系。委员长根本不会想到重用薛岳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他多次和老蒋的政敌交往甚密,才会不见容于委员长。北伐结束后,便早早间赋在家。

    不过,杨宣诚即便不知道这些内幕,他也不可能直接举荐薛岳。不要说人事权一向都掌握在上司手里,杨宣诚也自知自己不够分量能建议适合人选。

    所以杨宣诚的好意,本是衡量战场利弊得失之后的建议。但现在看来,反而可能加重了战场的不利因素,这倒是杨宣诚始料未及的。

    委员长指定了主要战场的总指挥之后,再次询问了其他人还有什么看法。

    一直没有发言的徐永昌这时说话了,他建议道:「委座,当前262旅装甲部队损失殆尽,实在与我军不熟练机械化作战有关。但越是如此,我军更应该越挫越勇,不能放弃装甲战车的作战模式,毕竟这是大势所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