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_第66章:孟子(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章:孟子(三) (第2/5页)

白,滕国太小了,无法真正实现他的主张,于是,他在滕国呆了两年后,依旧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途。待等孟子来到魏国时,此时的魏国已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来,魏国当时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罃(ying)」,便向孟子请教击败秦国的办法。但很可惜的是,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尽快击败秦国,他需要的是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兵家圣贤,而不是孟子这样主张仁政的儒家大贤,因此,孟子没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视。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继位,孟子再次拜见魏襄王,可他发现,魏襄王远没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听取他的建议。正好这个时候,齐国的齐威王过世、齐宣王继位,于是孟子便离开了魏国,再次前往齐国,去求见齐宣王。待等到二次游说齐国失败后,孟子返回邹国。此时,宋国的君主戴偃已自立为王,且这个时候,惠盎已在宋国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说服了宋王偃。得知此事后,孟子感到非常高兴,便再次造访宋国,并在宋国呆了数年。但在此期间孟子亦逐渐发现,宋王偃虽然接受了惠盎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但其本身崇尚武力的性格却并未改变,说白了,宋王偃施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强大宋国的国力,以便于日后攻伐其他国家。这让孟子感到有些失望。正巧这时候,鲁国的国君鲁平公欲重用孟子,让当时在鲁国仕官的孟子的弟子乐正,邀请孟子前往鲁国。于是孟子便离开了宋国,来到了鲁国。然而就在这时,鲁平公宠爱的臣子「臧(zang)仓」在君主面前说了一番孟子的坏话,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后乐正将这件事告诉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见鲁侯,乃天时也,又岂是因为那个臧仓?”感慨之余,孟子带着遗憾又返回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