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科道 (第1/4页)
六月的南京,因杜牧《泊秦淮》而盛名传于天下的秦淮河上,细雨正如丝。这细雨在河中击碎桨声灯影,却只能淋在花船上文人sao客的笔端,更浇不灭这风华烟月、金粉荟萃的六朝风流。 琴声淙淙,吴侬声软,余懋学已在画舫上微醉。同桌上的姚弘谟把玩着酒杯,在风尘粉黛环绕中笑道:“行之好文章!老夫把玩揣摩,如饮烈酒,如听大江东去词,击节畅怀!”说完,对旁边的录事道:“拿大觥来,老夫今夜兴尽方罢。” 余懋学字行之,婺源人。隆庆二年进士,此际三十一岁。本为官场新嫩,但大明官场并不一定以资历和品级论英雄。 姚弘谟以四品之尊,与余懋学等七品给事中和御史同席饮酒,呼朋引伴,在大明为常态。 成祖以后,明代六科的人员选拔,用“行取”之法。昔日进士榜上学渣,不能留京为翰林、京官的,还有一条通天大道,即“兰台捷径”。 “国家定制,必选部寺之英,郡县之良,老成练达,力有担当者始授。”当初外放郡县的二甲开外进士,有了工作经验后,一旦被选为科道官,“俟有劳绩,两转而擢京堂,不期月而简开府,年例则一岁而转方面,诚重之也。”虽然比不得翰林的天花板在内阁,但尚书有望。 且太祖用“科道官”,宗旨为“以小制大”,他们手中的监察大权,超过都察院的御史,职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天下万事给事中都能管一管,权力大的没边。 因此别看在座的除了姚弘谟和几个篾片清客以外,最高七品,但姚弘谟非但不会看轻任何一个,反而要巴结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