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_第八百零一章 那些终究要改变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零一章 那些终究要改变的 (第2/8页)

不乏恨的感觉。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老家的农村,一个农民顶风冒雨酷热严寒,一年劳作的结果却吃不饱肚子。一个农村壮劳力辛勤工作一天记一个工,一个工的劳动价值只有一、二毛钱。还有一个生产小队收成不太好,一个工只有六分钱。六、七十年代,物价基本没有多少波动,一个鸡蛋可以在黑市上卖五、六分钱,一斤猪rou要八、九毛钱。”6云翔对范无病说道,“相反,在工厂上班的学徒工,一个月最低工资也要十五元,机关干部可以挣到三、五十元。正是农村农民与城镇工人生活中间的巨大差距,我儿时的梦想就是到国企当个工人。那样,就不用风吹日晒,不用在欠收的年景挨饿,可以在工厂里做工挣工资,可以很容易娶个老婆过上稳定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对太多的普通农民来说,就像一个难圆之梦。”

    范无病静静地听6云翔在那里说自己的事情,他对于这个年纪不小又在大型国企有过管理和监理经验的副厅级干部下海求职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此时听到6云翔在这里向自己倾诉历史,倒也能够耐得下性子来认真地听着。

    “我常常反思,为什么在城镇工厂里的工人与田地里做工的农民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即使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人们不用再为吃饭而愁,但其城乡差别比七、八十年代更甚。在深入国企代表政府做监事会专职监事的工作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国企。国企的管理松散,国企的工人出工不出力。国家拿出那么多资金支持国企,到头来许多国企亏损严重甚至破产还要享受国家的补贴。即使国企的工人下了岗,政府还要安置他们或给予困难补贴,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要比我家乡许多农民的生活好一些。”6云翔对范无病说道,“解放前中国是个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