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九章 取舍之道 (第4/5页)
种方法,但是这么做对于自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不说,还会为自己和父亲得罪下一大群官僚们,实在是不值得。 再说了,叶莺之所以可以在国内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她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退洋进机会的把握以及政府关系的成***运作,从本质意义上讲,叶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型企业家,而是一个高明的红顶商人和公关活动家,她的**和业绩都在灵活的机会主义土壤上开花结果。 从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念,国内政府向外资直接投资者提供了较国内企业更加优惠的待遇,即超国民待遇,使得一大批外资企业如虎狼而入,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的**河山,无数外企经理人也纷纷走到前台并在人们盲目的外资崇拜中出尽明星般的风头。 但随着国内资金短缺状况的根本改变,这种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在他们把大量的利润汇到国外的同时,先进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留下来。 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合资以来,一款高技术含量的车也没有开发出来,满街跑的都是贴牌车。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模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带来了可能出现拉美现象的忧虑。 而过些年之后,回头再看那些曾经如日中天的外企经理人,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中国拓荒之旅,并不是当初标榜的那么善良和美好。垄断、贿赂、黑金营销、问题产品,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从政策的夹缝中掠取最大的蛋糕,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 当然了,国内学术界或者说舆论对于外企经理人的吹捧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因为财富效应的影响,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