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19.第319章 教育说明会 (第5/8页)
起,那么最短也需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九年以上。如果九年时间都还没法将这些学员的头脑洗成自带干粮党,那宁崎差不多也可以早点辞职退休算了。说不定到了他们毕业的时候,早就成为了思想坚定的海汉派,回到大明境内反而可以更好地向外推广海汉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那时候还有大明政权存在的话。 这个学习时间虽然很长,但相比陶东来最初所声称的十几年还是缩短了不少。而且已经习惯了大明科举制度的富商们并不会觉得这种时间跨度有什么不妥,毕竟在大明靠科举应试考功名,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从蒙学当童生到考取秀才功名,这中间就得好几年,能在十几岁考上秀才的都是天资出众的人才。而再往上走的难度就逐渐加大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只能顶着个秀才名头,能像“福瑞丰”三少爷李奈那样考个举人功名的少之又少,全国三年一次才取三千来人,比例跟后世清华北大也差不多了。至于再高一级的进士,录取比例仅仅只有举人的十分之一,那就不仅仅只是个人学识的问题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一般拿到举人就不会再继续浪费时间去应试了。 考个秀才,如果没有其他出路,就只有一辈子靠着官府吃低保的命。富家子弟考个秀才功名,其实也只是好听而已,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很多有钱人家干脆就是拿钱买的秀才功名。对于比较讲究实际的商人们来说,与其拼人品去考举人等着混进公务员系统补缺,倒不如送到胜利港来跟着海汉人学一点实用技术,这可是实打实能赚出金山银山的好东西啊! 说明资料上按照定向和委培两种不同的招生形式,分别列出了多个专业,并附上了简单的说明。而富商们心中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