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293.第293章 贸易谈判(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93.第293章 贸易谈判(二) (第6/8页)

团的工业化建设当中,有相当多的地方需要用到铜作为原料,但穿越时带来的铜储备很有限,肯定难以应付工业化的需要。而海南岛上唯一的铜矿在石碌,当地的开发计划由于所需甚多,目前仍是停留在纸面上,一时半会儿还无法正式实施。而这一时期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铜输出地,就当数日本了。

    作为一个矿产贫瘠的岛国,日本却很侥幸地拥有了较为丰富的铜矿资源,包括足尾铜山、别子铜山在内大大小小的铜矿床,均匀分布在从关东到四国、九州的长约800公里,宽约数十公里的地质带上,储量非常丰富。明朝期间,日本向大明大量输出黄铜,到17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铜输出量曾经居世界第一。因此执委会在动铜矿脑筋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日本这个货源地。

    但矿产贫瘠终究还是会很吃亏,日本虽然金银铜都有出产,却缺乏铸造青铜的锡矿,因此他们甚至连自行铸造铜钱的能力都缺乏——纯铜的硬度太软,保存是大问题。于是日本不得不每年向大明出口黄铜,再折价换回大明铸造的铜钱在国内流通使用。直到丰臣秀吉在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时候,日本国内主要的流通铜钱竟然还是“永乐通宝”。

    铸币这买卖有多赚钱,稍稍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能想到。不过穿越集团打算大量进口铜,可并不是为了铸币之后再返销到日本,而是真正要用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上。

    催得最急就是军警部和海运部,军工部门要研制的青铜炮,造船厂所需的耐腐蚀“海军黄铜”,都需要大量的铜作为生产原料。制作这些物品的合金中另一种金属锡,已经由驻广办在大陆找到了供应商,就是来自惠州府的“海丰号”商行,目前每月都会有十余吨锡矿从惠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