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237.第237章 胜利港造船厂(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7.第237章 胜利港造船厂(二) (第7/8页)

流流过拱形帆面时所产生的压力,这种静风压在船帆上产生的推动力要远远大于动风压。这种原理听起来难以理解而且抽象到很难直观地想象出来,因此在这个时代还完全没有被运用到帆船风帆的设计当中。

    直到百年后的1726年,来自瑞士伯努利家族的丹尼尔·伯努利才提出了“边界层表面效应”,即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而后这一伟大发现被科学界命名为“伯努利效应”,这也是流体力学最为重要的定理之一,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器的制造领域。就连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现象,也可以用“伯努利效应”来完美地解释——足球由于旋转而导致两侧的空气流速不一致,因而会向流速更大的一方发生偏转。

    西洋帆船所采用的横帆结构只能利用动风压,也就是说占据船帆绝大部分面积的煮饭只能在顺风或者侧顺风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否则风所提供的就不是动力而会变成了阻力。而斜桁帆虽然能够利用一部分的静风压,但其扭曲的形状和有限的面积让它的实际作用也非常有限。

    而中式帆船虽然靠着相对较为灵活的cao帆方式可以利用到静风压的效应,但因为中式船帆的设计出发点是为了cao作简便高效而并非针对伯努利效应,加之受限于桅杆高度无法使用更大的船帆,这种相对的技术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变得极为有限。

    海运部在船帆的设计上动了非常多的脑筋,验证了不下十个方案,最后才敲定了更接近于现代帆船的风帆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是采用纵帆结构,但使用的却并非中式硬帆,而是软帆,但与西式横帆所不同的是,帆面两侧都会加上弯拱形的竹木辐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