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238.第238章 胜利港造船厂(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8.第238章 胜利港造船厂(三) (第5/8页)

挪移,从而有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船体横漂幅度,有效地提高船只在海上的稳定性和航速。

    这种结构是来自于十九世纪才会出现的“巴尔的摩纵帆船”,两百年之后出现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这种北美纵帆船在世界航海史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角色,是十九世纪之后最优秀的快速帆船之一,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船舶设计思想,并且也对之后的造船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后出现的飞剪式帆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级快速帆船。

    而在船艏的设计上,海运部就的确借鉴了飞剪船的设计,水下部分的形状如同一把利斧,几乎是最小的阻力形状。关于船艏的设计也有过一番争论,还有人提出过使用球鼻艏的设计方案,但后来还是被海运部否决掉了。球鼻艏一是建造的技术难度相对于较大,二来在中小型船只上安装球鼻艏的减阻提速作用并不明显,而穿越集团在最近几年之内可能都不会具备足够的条件去造那种排水量几千吨的大型船只。

    这些优秀的设计方案也被海运部采纳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且揉合到新式帆船的试制当中。当然了,在帆索系统的设计上海运部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毕竟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出来的黑科技作品,也经过了后世的实践检验,技术含量可比洋鬼子的那晒尿布一样的满船帆高多了。不过这种小的技术细节,李奈哪怕是看到了,也意识不到这对促进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顶多只是很直观地感觉到这艘船的外形很流畅,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而已。

    越之云道:“李先生,这里可以随便看,但关于这艘船的建造问题,就请你不要再继续多问了。至于原因我就不多解释了,你懂的。”

    李奈点点头,表示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