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9章 拇指 (第1/4页)
郑海珠走进院子时,韩希孟的二婶钱氏,正带着众人,站在两台完全不同的纺机前。 钱氏出身松江棉田地主之家,嫁给韩仲文后,钱家的棉花主要供给韩家,由韩家纺纱、染色、织布。 是以,始终将韩希孟当女儿看待的钱氏,既然熟悉纺棉,一听董二丫说,小姐和郑姑娘求助韩家,要请纺纱工到崇明琢磨新机子,她便也过来瞧瞧。 钱氏与两个纺纱婆子,带来一台三锭脚踏纺机。 那是苏松一带已经用了三四百年的机子,由黄道婆所传。 南直隶原本所用的,是单锭纺机。 黄道婆在海南,向黎族妇人学到了更先进的织布技艺后,触类旁通,对江南一带搓纺丝麻的三锭纺机进行改良,使得三锭机也能纺棉,令纺出棉线的效率提高了三四倍,跟上了织布需求原材料的速度。 而英国珍妮纺纱机,从问世时,就有八个锭子纺纱出线,虽然纱线的精细度可能没有中国棉线优良,但效率的确更高。 郑海珠来到晚明后,置身于有“衣被天下”之称的松江府,亲见棉纺业的加工与销售后,琢磨为何不乏巧匠的中国,却未先于西方诞生珍妮机呢? 因为没有必要。 晚明,并不像同时期的欧洲各国那样,往海洋殖民扩张与倾销廉价货物。 朝廷对外贸易的体量很有限,内循环中的丝布需求也不饥渴,政治专制与经济形态,都刺激不了纺织生产力的迁跃式发展。 吃着人口红利的晚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