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燃烧的花车(上) (第3/7页)
线独有的立体性,带来更为强烈的明暗变化,比仇英等丹青大师的画笔,还要生动、细腻。 与真实的历史一样,这幅绣品所展现的战役,明军有输有赢,而倭寇也不尽然都是髡头的东瀛浪人强盗,敌船上从指挥到战兵,有许多梳着汉人发髻的男子,那多半是宁绍至福建一带的海商或者渔民。 嘉靖时的兵部侍郎郑晓早就记录过: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只十之一二。 这史诗题材绣品,韩希孟与郑海珠一共绣了两件。 一件,将悬挂于守宽学校北园的藏书楼正厅。 诗、画、绣品,当与好书一样,求的是一个“真”字。 不论是美学的真,科学的真,还是历史的真。不为谀附权贵与暴力,只为求真。这是郑海珠准备将一届届学生带到藏书楼下时,向孩子们说的话。 绣品的另一件,郑海珠则要从苏州钱庄兑出颜思齐给她的分红后,连银钱和绣品一道,带去近在迟尺的镇江,拜会尚在总兵任上的戚金,为这位戚继光的后人,奉上练兵嘉赏之资、纪念之礼。 她向韩希孟坦诚,自己不仅崇敬这些卫国将士,而且要为极有可能成为台海总兵的老乡哥哥颜思齐,尽量多结识镇守大明东部的武将们。 令郑海珠惊喜的是,韩希孟听了她的计划后,主动提出,要与顾寿潜一道去。 那真是对她莫大的支持。 毕竟,顾寿潜的祖父顾名世有京城文官的品阶,而顾寿潜已中了秀才。 对于戚金这样的武将来讲,与致仕官员的文士子孙交往,既安全,又十分有排面儿,加上金钱压阵,他没有理由不热情。 韩希孟,则除了认可郑海珠的想法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