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二章 凯旋门 (第3/5页)
算北京“市区”之最西南端——往南、往西,既再没有什么正经人家,疏疏落落的地名中,也再没有“胡同”二字了——可以想见其偏僻的程度。 既然如此偏僻,自然不是有钱人的居所,此地的居民,早年多以制盆为生——“盆儿”之名,亦由此而来——整条胡同,烟熏火燎的;后来,制盆业败落了,可是,黑黢黢的痕迹,却是去不掉的,因此,盆儿胡同较之普通胡同,尤显破旧。 玉皇屈尊于这样的一个地方,自然是吃不着多少供奉啦。 不过,这几天,这座冷清了百多年的玉皇庙,却突然间热闹了起来。 热闹的不是玉皇庙本身,而是庙前的那块空地。 这块不大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座“凯旋门”——不是咱中国的牌坊式的门楼,这座“凯旋门”的造型,是纯泰西式的——就是那种外方内半圆的“拱券”造型。 当然,这座“凯旋门”不是砖头石块垒起来的——完全不干泥瓦匠的事儿,一切功夫,皆出于搭棚匠、裱糊匠、扎彩匠之手。 据说,法国的京城,也有一座“凯旋门”,这座纸糊的“凯旋门”,就是照着那座“凯旋门”的样儿搭的,一模一样,只不过就是小一点儿罢了。 在这么个地方,搭这样的一座“凯旋门”,啥意思呢? 这件花样儿,是“师范馆”的一班学生弄出来的。 前文说过,关逸轩以“恢复唐、宋古制”之名义改革科举,今后的科举考试,“时文”之外,还要加入“贴经”、“墨义”,以及“时务策”;为此,创办“师范馆”,培训“时务训导”,再由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