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07】陪葬女种田记35(5100) (第4/9页)
边缘化,不甚了解,所以一听良田才不过三到五两,有些惊讶。 “我以为良田怎么也得卖到十两银子了。” “你说的是江南一带,那边的良田的确是这个价,咱们这边又不是江南,旱地一亩地一两银子还没人要呢,良田五两都是顶级的好田了,而且咱们这边落后的很,又不是府城,五两我都觉得对方要不出口,不过也没详细的打听过,等打听过了咱们再来商量也不迟。” 白荷听到这儿,点了点头,其实她居家不出也不尽都是好处,起码她对这个时代的银钱概念就很懵懂。 她记得我国古代银子可是很缺乏的,一些古籍记载显示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 清初以前,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清道光以后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三千多文。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只是45两白银。 可为什么他们开了个面摊,一个月都能有几十两的收入?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是货币贬值了?还是说她这个时空压根儿就不是她以为的明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