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359章 南北两个大明的鲜明对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9章 南北两个大明的鲜明对比 (第2/4页)

,都不要他,出现了历史上的千古奇景——桐城不要,怀宁不收。

    后来,清朝修《明史》。

    虽然明史总裁,是桐城人张廷玉。

    但是,清廷特意让刘宗周弟子黄宗羲,来主持具体的编撰。

    因为黄宗羲名声太大了,拉拢了黄宗羲,就等于拉拢住了江南文人。

    黄宗羲虽然没去,但是,却让儿子黄百家,徒弟万斯同、万言,以及侄儿等人,去参与编撰了。

    其间,黄宗羲与万斯同等人往来书信不断。

    明史完全是在黄宗羲的指导下编纂的。

    《明史》名义上的总裁是张廷玉,实际上总编撰却是万斯同,并且,明史从内容到体例,都是在黄宗羲的掌控下编撰的。

    黄宗羲的隔代弟子全祖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公(黄宗羲)虽不赴征书(指明史),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至于死忠之籍,(黄宗羲)犹多确核。”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看明白了吗?

    《明史》都是人家指导下编纂的,总不能说自己派系当时没干人事吧?

    于是,弘光朝灭亡的这口锅,就被扣在了马士英、阮大铖身上。

    事实上——这两人,最后屡战屡败!

    最后马士英战死、阮大铖听闻马士英战死,跳崖死了。

    如果按照盖棺定论的原则——两人都为大明尽了忠。

    反倒是“刚直不阿”的“众正”们,摇尾乞怜,跪地请降,甚至名列清廷三公……

    可笑不?

    哦!

    对了!

    还污蔑人家的死亡,说是投降了,有人说投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