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九十五节 普济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节 普济堂 (第2/5页)

不在,问了他的秘书才知道林元老已经去和财金部门的人商讨发行新货币和征税的事了。政府一开门就是钱。特别是刘翔这一揽子的市政刷新和建设工程,没有钱就办不下来。

    刘三虽然着急,也不便去打搅他。便叫留用的县衙书办带路,去普济堂看看。

    唐宋以来,州县一般都设有官办的慈善机构,分管“生老病死”,:慈幼局谓“生”,专管收养弃儿;养济院谓“老”,专管收养孤老;安济坊谓“病”,专管收养病残;漏泽园谓“死”,专管收葬弃尸。广州的一府两县也不例外。

    刘三看过综治办给他的接管机构的材料,广州府的官办慈善机构叫做“普济堂”,这个普济堂规模很大,下设多个机构:有收容生活无着落老人的男女老人院;有收容无生活来源的守节寡妇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清节院,有收容盲人的瞽目院。

    照理说慈善机构和刘三的工作没多大关系――这是民政系统的事情,但是眼下民政口的人还没来,林佰光就暂时委托刘三去普济堂和漏泽园看看情况,顺便检查下里面的卫生情况。

    “这些官办的慈善机构的主持人实话说我是不相信他们的节cao的。”林佰光将材料交给他的时候说,“这种机构一般主持人都是地方官带来的私人或者地方缙绅把持,里面弊端丛生。你且去看看情况,我慢慢再来整顿。”

    这类机构的主持人也是以杂职掌管。但是和“设官不给禄”的医官们相比,属于既不设官也不给禄的更次一级了。但是其中亦有不小的利益,地方官和地方缙绅都对此虎视眈眈,主事人一旦出缺,必有一番争斗。

    普济堂并不在城里,而是在广州大北门外,越秀山北麓的一所名叫皇华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